年少不知李鸿章 而立方知真中堂
主页 > 学习交流园地 > 发布时间:2021-06-01 17:29
兰远征

 
  时间可是过得真快,转眼又到了礼拜二,该交稿子了,可连写什么都还没考虑好。感觉越是精心去准备,便是越觉得无从下手,大概是违背了初心的原因吧。其实我也挺乐意跟大家聊聊,什么历史古今啊,人文地理的,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让思想跟着笔尖滑动,挺好。

  上周我们聊到了巴以冲突,也说到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印象中的《烟台条约》、《中法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其实还有很多,也就不一一例举了。记得那会儿上历史课时,每每学到近代中国落后挨打时,恨得是咬牙切齿,那可是真恨,恨的同时也就连带把一些“当事人”也恨上了,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血气方刚、年少轻狂。“年少不知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那咱们今天就来接着聊聊这晚清的风云人物李鸿章。

  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在多数人的印象之中,他出镜的次数不多,但每次出镜,便是与“汉奸”、“卖国贼”等词分不开。世人皆知,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但不知其在国力羸弱的年代,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挽回清王朝的最后一点颜面,他付出了多少。据史料记载,签订《马关条约》之后,国内民愤四起,清王朝为平民愤来了个“甩锅”,把矛头引向了李鸿章,李鸿章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做了大清丧权辱国的替罪羊。李鸿章也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换句话说就是回家养老,倒也是换得个清闲。

  可李鸿章便是李鸿章,他如何能够置国家和民族于不顾之地。1900年6月,清王朝在对八国联军宣战后,清军一再溃败,慈禧太后急召李鸿章进京,全权与各国协商议和。已是风烛残年的李鸿章不顾家人反对,不顾身体抱恙,再一次与11国列强坐在了谈判桌上,他心甘情愿再做一次替罪羊,名如何、命又如何。结局虽定,但敢于面对、勇于承担不是傻,而是“忠”、是“义”、是“智”、是“勇”。

  李鸿章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他和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评价他是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他甚至被认为是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一,与美国总统格兰特、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并驾齐驱。其实,我相信老者在乎的本就不是这些虚名,正如他的临终诗一样: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他想得更多的应该是“山河无恙、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