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蜈蚣——以考核促进成长》 读后感
主页 > 学习交流园地 > 发布时间:2021-05-25 10:45
---人力资源部  曾蕾
 
  近日,我利用闲暇时间读了《奔跑的蜈蚣——以考核促进成长》一书,该书通过讲述部分寓言故事,抛出绩效管理与考核的相关问题,再以讨论的形式进行叙述,最后深入浅出地提出绩效管理与考核实操问题的处理方法、解决方案。通过阅读该书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在绩效考核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结合公司的绩效考核实际,也有了新的思考。

  下面我把其中一个寓言故事分享给大家。

  山里面住着一群猴子, 由猴王管理整个猴群。猴群中有明确的分工,有些猴子负责哺育小猴子,有些负责保护猴群的领地,有此则外出寻我食物。最近一段时间,猴王发现外出寻找食物的猴子带回来的食物越来越少。仔细一调查,原来是一些猴子在偷懒。这些猴子每次不把找到的食物全部带回来,而是只带回一部分,因为反正有食物拿回来就能交差,带多带少一个样。而不偷懒的猴子发现后,就觉得干多干少差不多,也跟着偷懒了。于是猴王决定改变这种状况,要在猴群中举行一次评选先进与后进的活动,奖励先进,惩罚后进。但是猴王却为如何评选先进、后进犯了难。

  到底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评选先进呢?猴王想出了几种评价手段: 按照是否勤劳、带回食物的多少或者是两个猴子一组对比来评价。但仔细想,又都有问题。

  如果按照是否勤劳进行评价,会发现这种方式很难操作。猴王不可能天天看着每只猴子,这就导致善于在猴王面前表现自己的猴子被选中,而这将严重打击真正辛勤劳动的猴子们的积极性。如果让猴群内互相评价,也存在很多问题,互相评价的结果可能导致猴子们互相照顾,谁也不能公正地评价谁;或者互相提意见,影响团结,起不到评价的目的。

  如果按照带回食物的数量来评价,可能会出更多的问题:因为猴子有分工,不是所有猴子都要去寻找食物;那么,不负责寻找食物的猴子就没有机会被选中,但是这些猴子在猴群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另外,如果按照这种评价方式,猴子一定都会争着在猴群附近寻找食物,没有人愿意去远处的村庄——距离远,又有危险,而实际上村庄地里的苞谷对于猴子的生活很重要。

  如果两个猴子一组互相比较来进行评价样会出问题,因为除了猴王对很多猴子不了解之外,这样评价的工作量非常大,并且不同工种的猴子之间如何比较呢?

  不评价可以吗?干得好的猴子和干得差的待遇都一样,这不是鼓励后进吗?不能让千得好的猴子吃亏。

  猴王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于是猴王将猴群的长者叫过来,让长者给出个主意。

  长者问猴王:“大王,您想要我出个什么样的主意呢?”“其实也很简单,我要一种能够公平、 公正,而且要简单可以操作的评价方法。”猴王说。

  长者捋了一把胡子,也犯难了。怎样才能又简单、又公正,而且又要能够操作呢?说起来简单,真正操作起来可就复杂多了。

  这个故事反映了绩效考核难点,猴王看似只要求公平、公正、简单好操作,其实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绩效考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管理活动,每个企业都想做,却很难做好。目前关于绩效管理的学说派别林立,方法理论各不同,各有各的长处和优点,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都有缺憾之处。绩效考核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主要有:

  考核结果该如何运用?

  所谓考核结果怎么运用,就是指在推行绩效的企业中,绩效排名的问题。大多数企业推行绩效考核制度的时候,都会将最后的考核等级分为: A(卓越)、B(优秀)、C (良好)、D (待改进)、E (差),而且往往还硬性规定了每个等级的比例。而矛盾也往往从这个排名开始。那么,要不要排名?不排名可以吗?如果要排名,按照什么比例才好?分几个档才好?谁和谁排名?按照什么标准排名?如何既做到激励最好的,同时也能激励大多数?考核看似简单,在实际操作中稍有不慎,就会引来方方面面的问题。

  到底是拍脑袋打分,还是按照业绩标准打分?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问题很浅显:当然是按照业绩标准打分了。但是,这在理论上是正确的,现实当中却不一定正确。比如,你有两头牛,一头力气大, 一头力气小,假设两头牛吃的一样多。你有一天去拉货,一车货很重,一车货很轻。 我相信,你会毫不犹豫地让力气大的牛拉更重的货,力气小的牛拉轻的货。好了,拉重的货,可能走不快,而拉轻的货,容易走得快。如果你按照拉货的快慢来考核这两头牛。搞不好,拉货最多的牛反而速度慢,考核分数低,而拉得轻松的反而分数高。这样考核下来,你心里肯定感觉不对劲,对吧?

  这里按照拉货的速度考核,就是按照业绩标准打分;而你内心的感觉,就是拍脑袋。到底哪个才是合理的?很多企业高层,也在为这个问题苦恼。如果按照业绩标准考核,干的最好、 干得最多的一些人,往往分数会比较低。是考核标准出了问题?还是自己的看法有偏颇?

  职能部门到底该如何考核?

  大多数企业,业务部门的考核指标容易找,而职能部门很难有这么多的量化指标,有的企业也有为了量化而量化的考核。量化指标不好界定、标准不明的,这个考核标准也只是个模棱两可的标准。那么,职能部门考核应该如何操作呢?

  目标应该如何制订?

  定目标是大多数企业在每年年初都要做的一件重要工作。定目标,简单看是定一个数字指标,其实里面有非常多的问题值得思考。比如,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吃得快,长肉快,另外一头吃得慢,长肉慢。从养殖户的角度来说,肯定喜欢那头长肉快的猪,因为,长肉越快,也就意味着这头猪可以更快地变现。但从猪的角度来说,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长肉越快,也就意味着死的越快。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定目标的问题,大多数人,即使能超过目标,也不愿意过于超额。如何让大家愿意多做、甚至超额完成目标呢?

  平衡问题?

  这里所谓的平衡,有几类情况。例如,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平衡。推行绩效考核的时候,一般会发现,大多数业务部门目标刚性强,职能部门目标弹性大,这样考核的结果,往往职能部门分数比较高,而业务部门分数比较低。比如,一个蜂窝里,蜜蜂是有分工的,有些负责采蜜,有些负责照故幼蜂,有些负责警卫。采蜜的容易考核采蜜的量; 而负责警卫的,考核指标不就不好找,如果要找,也能找出来——安全事故次数。结果,你会发现,采蜜的量当然是越多越好,但蜂王会年年加码,要求越高,成绩也就容易差。而安全事故的次数,只要不出意外,这样的事情不容易出现。两者的成绩放在起出照分数的高低排名,一般都会是警卫的分数高,采蜜的分数低,这该如何平衡?

  多干多错的问题?

  这是推行了绩效考核的企业里员工经常说的话。本来推行绩效,应该干得越多越好,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比如,你有两匹马,都帮你拉游客赚钱。但是,一匹马很俊美,另一匹比较瘦弱。俊美的马,被游客骑的次数就多。次数多,将游客摔下来的次数就多,这该如何平衡?

  其实,这些问题正是绩效管理者经常头疼的问题,谁也没有十分完美的解决办法,大家都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求相对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

  虽然,这本书我已经阅读一遍,但仍感觉意犹未尽,接下来我将再细读第二遍,边读书边结合公司实际思考,运用笔者的相关理论找到其契合点,学用结合,不断增强自己的业务知识与水平,提升解决问题的水平,更好的履职尽责。